查看原文
其他

极恶之罪发生后,媒体如何报道吴谢宇弑母案 | 事件复盘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2022年6月25日,公众号“看客inSight”的推送《女式内衣流水线上,打工男孩的无欲青春》引发网友关注。有人感叹“少有人将目光投向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有人说“这篇文章反驳了读书无用论”,有人在文章中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而更多人透过作者的镜头和文字,看到小镇内衣厂的青年们真实的生存状况。这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标题是《汕头内衣厂里的打工男孩》作者陈劲大学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他将镜头和文字对准小镇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作品普遍关注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和流动状况

2023年5月30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上诉一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15年7月10日,吴谢宇弑母,案发至今已有8年时间。2016年吴谢宇主动暴露案情后,国内媒体便开始对这一刑事案件的跟踪报道。作为罕见的弑母案件,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对此,深度训练营将梳理吴谢宇弑母案的时间线,通过分析主要媒体的报道及其切入角度,试图厘清媒体在此次恶性刑事案件中的报道角度有哪些?如何突破采访对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此外我们对话了跟踪报道此次事件的澎湃新闻记者王选辉,试图总结刑事案件报道的方法论。

2015年6月底-7月初,吴谢宇用假名“王伟义”在网上购置杀害母亲的工具。

2015年7月10日,吴谢宇在家门口将母亲杀害。

2015年7月10日-7月30日,吴谢宇白天清理作案现场,晚上住在黄金大酒店。他购买了大量性工具、活性炭、墙纸、塑料膜、消毒水、毛巾等用于清理作案现场。

2015年7月30日,吴谢宇在电子器材城购买了三个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观看和实时监控的高清摄像头和一个可拨打监控主机手机或发短信提醒的报警器安装在家里。

2015年8月1日,吴谢宇带走一家三口的身份证、房产证、日记、存折和银行卡,离开福州去了上海。

2015年8月17日,吴谢宇以“王伟义”的身份开始与刘梦同居,这是他第一次有了父母以外的亲密关系。

2016年2月6日,吴谢宇告诉亲友他们要回家,主动暴露案情。

2016年2月14日,教师谢天琴被发现死在福州市晋安区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的家中。警方侦查发现,谢天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2019年4月20日,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乘机时被抓,身上带了30多张身份证,原来潜逃三年来他一直在国内活动。

2019年4月28日,警方对吴谢宇进行了约8个小时初步审讯。吴谢宇对杀害其母行为并不否认,但对于动机、犯案经过、犯案后自身情况等案件核心问题全采用回避态度,“基本上不做正面回答”。只有在涉及与案件无关的知识性话题时,才积极表达。

2019年5月27日,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对“北大学子弑母案”犯罪嫌疑人吴谢宇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2020年12月24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案。法庭宣布择期宣判。

2021年8月26日,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吴谢宇进行一审公开宣判,以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

2021年9月3日,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从公诉机关获悉,吴谢宇对一审判决不服,已经正式提起上诉。

2022年3月21日,福建高院认为,该案在二审审理过程中,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被裁定“中止审理”。

2023年5月19日,福建省高院二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吴谢宇案。

2023年5月30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上诉一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来源:媒体报道、警方通报)

吴谢宇目前被羁押在福州市第一看守所

图片来源/王选辉

吴谢宇的案件从2016年2月被警方发现到2023年5月二审宣判,跨越7年有余,媒体对其的报道不在少数。除了跟进警方审讯和庭审的通报类新闻,媒体对吴谢宇的成长经历和作案动机的分析也一直在进行。

这一次,深度营对此案的相关报道进行梳理,试图分析关于吴谢宇弑母案的各类信息是如何在媒体报道中逐渐拼凑起来的;像这样备受关注的刑事案件可以有怎样的切入角度。

信息点1:吴谢宇作案前的成长经历

案发后,剥洋葱people是最早对吴谢宇的生平为人进行挖掘的媒体,他们赴福州采访,通过吴谢宇的社交帐号和朋友、同学和老师的口中拼凑出吴谢宇高中、大学时的形象。2016年3月4日发布的《意外疑凶:北大弑母嫌犯吴谢宇素描》中呈现出来的吴谢宇,成绩优异、自律向上,对朋友耐心热情、跟母亲关系很好。

同年3月25日,《中国新闻周刊》去到吴谢宇生活过的家属区和学校,从吴谢宇母亲的同事口中获取了许多吴谢宇的家庭情况:吴谢宇父母的家庭条件、吴谢宇母亲谢天琴内敛沉默的性格、吴谢宇从童年起对外表现出的自律以及吴家在吴谢宇父亲离世后的变化;从吴谢宇的老师口中拼凑出更多吴谢宇在学校的表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热爱阅读,为人谦逊又具有号召力。

吴谢宇归案后,2019年4月27日,封面新闻发布了一篇吴谢宇高中好友的回忆,再一次补充了他在高中时期的形象:“完美无瑕”的人,大学时有过心理低落的时期。作者在这篇报道的最后还借朋友之口,传达了“还是要多关心一下身边的朋友,不管什么时候。”的想法。(《高中好友谈吴谢宇:他大学曾有点低落抑郁》同一天,南方周末的报道称在吴谢宇班主任眼中,他的善良让人印象深刻、对老师也很热情周到,其中有一处细节提到2016年春节没有再收到吴谢宇的新年短信,但“谁也不会想到是这样的事”;同时,南方周末还写到了吴谢宇亲友对待媒体前后态度的不同:2016年吴谢宇被通缉的消息传播之处,他的熟人大多表达震惊与疑惑,但2019年吴谢宇归案时,他的熟人们更多是讳莫如深。南方周末在最后表态:更多答案要等待吴谢宇自己的讲述。

根据广州日报报道,2019年4月28日上午警方已安排吴谢宇提写自述书。以此为节点,此后出现了一波以他的自述为主要内容的报道。我们终于得以从他的视角看到他的世界。2019年4月29日,每日人物报道称吴谢宇称父亲吴志坚对他的影响确实较大。

同年4月30日,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的《吴谢宇成长的背景拼图》则没有采用他的自述,还是从他的亲人、朋友、不同时期的同学口中继续寻找关于他人生的细节。在这篇文章中,吴谢宇在同学心中的形象不再是近乎刻板的“完美”,他高度自律,但也有打破戒律的时候,他在北大的同学提到他大三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在寝室看网络小说;他待人友好,但也隐隐约约让人觉得刻意,会一次性在同一时段突然给10多个人发“你好,在干嘛”。他的高中同学高健还提到了他高一上课时在没有老师示意下举手,打断老师并背诵课本内容的细节,“吴谢宇似乎挺需要被肯定的”。在高健口中,吴谢宇跟妈妈的互动也有了更多细节,“当时吴谢宇每天都会跟他妈妈打电话,在食堂吃了东西,几块几,在超市买了什么,几块几,会报得很细。像报账一样。”

在这篇报道中,关于吴谢宇三口之家的信息也变得更丰富,谢天琴来自仙游县城,是盲人家庭的长女,也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吴志坚作为四个同母同父和一个同母异父妹妹的哥哥,是兄妹中唯一脱离了农村生活的人。吴谢宇的姑父还补充了许多这个小家庭跟吴家大家庭相处的细节和吴志坚从生病到去世再到去世后,吴谢宇母子俩的情况。同年5月8日,澎湃新闻发布的《完美学霸吴谢宇看,如何成了弑母嫌犯》则补充了三口之家之外吴家和谢家的更多情况,信源大多来自亲戚和熟人。

二审后,南方周末与三联生活周刊都发表了长篇的深度报道《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吴谢宇弑母案:最后的悲剧发生之前》整合并补充了很多吴谢宇成长不同阶段的细节。其中,南方周末的报道大量引用了谢天琴日记和书信中的内容和吴谢宇的自述材料,心理活动丰富,引起了一些争议。13天后,看理想采访了新闻学学者方可成,探讨新闻伦理和如何处理那些针对当事人的潜在伤害,(《“吴谢宇弑母案”报道为什么引发争议》

信息点2:作案的细节

关于案发现场和作案的细节,警方发布的信息中有许多,但除此之外,极昼工作室发布的《独家还原 | 北大吴谢宇弑母现场:床上床下各一具尸体》采访到了在警方到达前目击案发现场的莫念青。

【没有味道,屋里窗帘都拉着,整个屋都是黑的,都拿胶带封着——一地的电线,里面有摄像头监控什么的,其他的东西都摆放得挺整齐的。进入吴谢宇的卧室,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床上被包着,一层一层,拆开之后,发现是个“假人”做的“木乃伊”。

警方就又找,在床下找到了真正的尸体,那个才是谢天琴。而床上的“假人”像谢天琴的尸体那样,被包得一模一样。】

【看过吴谢宇口供的人说,吴谢宇杀他妈妈不在她屋里面杀,因为妈妈是很好的人,而爸爸更好,他们两个的灵魂都是干净的,他不想让血迹什么的那些脏东西玷污父母的床。这会让整个天堂肮脏,他说,希望爸妈永远是干净的人。

他试着处理妈妈尸体的头部。但后来紧张,头昏了,就放在那里。在那一瞬间,他感到恐惧,原本他想自杀,突然不想死了。(编者注:知情人士透露,吴谢宇相信人死后的灵魂集中在头部。“他一开始想抱着妈妈头去自杀。”)

2019年8月16日,极昼工作室通过接近办案人员获取了更多吴谢宇弑母的细节,这部分则均来自于他本人的供述。(《改口协助母亲自杀,案发后想享受“花花世界”》2021年8月26日,澎湃新闻对吴谢宇一审的当庭陈述做了回顾,对他弑母的细节和动机都做了一定的补充(《吴谢宇为什么要弑母?回顾其当庭陈述》

信息点3:吴谢宇作案后的逃亡生活

2019年吴谢宇归案后,许多媒体对其逃亡生活进行报道。新京报对警方公布的信息和公开资料整合之余,采访了吴谢宇的同事并探访了他曾工作过的一家酒吧,发现他在重庆逃亡期间白天做教师、晚上在多个酒吧串场当男模。在同事眼里,吴谢宇酒量好,不抽烟,脾气温和,“壮得跟石头似的”且在朋友圈只转发新闻。(《吴谢宇逃亡之路:三年停留四省,白天教课晚上陪酒》同一天,澎湃新闻发布的报道梳理了吴谢宇逃亡到过的城市(《弑母后逃亡的三年里,他曾在酒吧当男模?》一天后,南方周末发布《嫌疑人吴谢宇的重庆逃亡岁月:健身、坐台,关注教育和哲学》,报道中对新京报提到的吴谢宇在重庆的逃亡生活进行了细节的补充:他曾用过周龙和张维晋这两个身份、他在酒吧的穿着和工作场景;澎湃人物则对吴谢宇所在的重庆夜场男模行业的规矩进行补充(《吴谢宇隐匿重庆的日子》

每日人物则对重庆江北机场抓捕吴谢宇归案的过程进行进一步分析,“这次对吴谢宇的抓捕,并非依靠人脸识别,而是警方使用其他科技手段。”他们同样去到了吴谢宇的老家和逃亡时待得最久的重庆,不过在这篇报道中提到了一个此前其他报道都没有提到的信息——谢天琴死后吴谢宇曾一手操办母亲的退休宴,他解释母亲不能出席的原因是:谢天琴已经到达美国,因为她没有拿到绿卡,办的是探亲陪读签证,无法多次在中美间往返。而吴谢宇因为在美国学校就读,可以拿到通行证。没有人怀疑他的解释。

信息点4:吴谢宇归案后的动态

2019年4月28日上午,即吴谢宇归案后的第七天,根据广州日报报道,警方已安排吴谢宇提写自述书。封面新闻报道,吴谢宇在面对警方初步审讯时对其杀害母亲的行为并不否认,但对于动机、犯案经过、犯案后自身情况等案件核心问题全采取回避态度。29日,中国新闻网对吴谢宇奶奶得知吴谢宇杀害母亲后的反应进行了报道。二审终审后,澎湃新闻整合了福建高院的二审判决书中的信息,向公众公布法院不对吴谢宇进行精神鉴定及维持原判的原因(《为啥不给吴谢宇进行精神鉴定?终审判决披露6点理由》,北青深一度则是报道了吴谢宇的求生辩护(《吴谢宇的求生辩护 | 深度聚焦》

2023年7月,三联生活周刊杂志围绕吴谢宇弑母案推出了九万字的报道,用九个章节详细讲述了他的家庭和人生经历,到此,对吴谢宇作案动机、成长经历、作案过程和逃亡经历有了一个收束整合。其中第六章《大学的小社会》内容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吴谢宇悲剧背后:当小镇做题家来到北大》)。

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篇报道,他们有的为吴谢宇事件提供了重要信息增量,有的从独特的报道角度出发,刻画出吴谢宇的形象和还原其人生故事。

1.标题:吴谢宇成长的背景拼图

作者:嘉木木 王海燕

媒体: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19-04-30

概述:《三联生活周刊》的这篇报道采访了吴谢宇的亲人、朋友、不同时期的同学、在重庆的同事,借旁观者角度详细地描述了他在学校、职场、家庭中的生活写照和他人与其相处的感受,拼凑出了吴谢宇的成长碎片,试图将其还原成一个“人”。虽说成长故事的叙说并未直接地呈现吴谢宇弑母案件原因,但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更“全面”的吴谢宇形象。

2.标题:吴谢宇「狱」中来信

作者:王一然

媒体:极昼工作室
时间:2021-12-13

概述:极昼工作室的这篇报道聚焦于吴谢宇在狱中撰写的五万字信件,通过截取关键词和披露摘录部分信件内容,详细地揭露了吴谢宇本人的心理想法。在吴谢宇看来,他的犯罪根源来自于小说和影视的虚构世界,如他判定亲戚长辈的“虚情假意”是根据《天龙八部》和《英雄本色》,认为亲戚长辈们不应该让父亲在家等死,因此产生了报复的情绪;他提到选择弑母,是以为能“死而复生”或“复制”……吴谢宇提到,在他杀掉母亲之后,他才真正意识到他曾幻想迷信的一切均是错误的。最后,吴谢宇希望能够得到舅舅和阿姨的谅解,让自己能有机会活下去。

报道从吴谢宇的信件角度切入,以第一人称(信件摘录)和第三人称(作者叙述)两种角度交织阐述,让读者对吴谢宇本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3.标题:“吴谢宇弑母案”报道为什么引发争议?

作者:看理想编辑部

媒体:看理想
时间:2023年6月6日

概要:这是一篇与新闻学者方可成的对话。对话内容聚焦于二审前后《南方周末》发布的《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和《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的《吴谢宇弑母案:最后的悲剧发生之前》等文章,探讨其是否涉及新闻伦理,以及如何处理针对当事人的潜在伤害。

方可成提到,伦理的问题的实质是在不同的利益当中做衡量。新闻报道的意义是尽量使用真实多样的信息,给读者提供启发性的解读。对于同一事件,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但不要变成极端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式观点。同时,平台应该要打造一个支持“灰度讨论”的空间。

4.标题:为啥不给吴谢宇进行精神鉴定?终审判决披露6点理由

作者:王选辉

媒体:澎湃新闻
时间:2023年6月28日

概要:这篇报道聚焦于是否应对吴谢宇进行精神病鉴定一事。2021年8月26日,福州中院对吴谢宇涉事案件宣判。吴谢宇提出上诉。

在二审庭审中,辩护人出示多项材料,如《吴谢宇精神状态专家咨询意见书》《专家调查意见书》《法医精神病学文证审查意见书》等材料证明多名专家意见认为应当对吴谢宇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而在二审判决书中,福建高院提出六点理由,认为吴谢宇作案时具有完全得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没有事实和证据证明应当对其作案时的精神状态进行司法鉴定。

报道从判决书和庭审内容切入,提供了法律层面上吴谢宇案件的讨论点。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加清晰地厘清吴谢宇案件审判的脉络。

5.标题:吴谢宇:人性的深渊

作者:吴琪 王珊

媒体:三联生活周刊

概要:这篇报道篇幅非常长。作者采访了大量与吴谢宇本人或家庭相关的人物,层层展开,探究了吴、谢两个家族背后的命运,阐述了吴谢宇一家三口的故事,如探究了塑造吴谢宇原生的原因、呈现了吴谢宇希望通过“考试第一”来回应母亲的情绪需求等等。同时,作者描述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回答了“吴谢宇的生活是怎样的”的问题。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并没有直接将吴谢宇弑母一事归咎于某个因素,而是采用平实克制的语言,客观中立地讲述故事和经历,值得一看。

1.事实层面:媒体着重追溯吴谢宇弑母的原因背景,呈现吴谢宇及有关人物的行为、事实和行事逻辑:吴家和谢家两个家族的情况和命运;吴谢宇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吴谢宇与谢天琴的母子关系和相处细节;吴谢宇的大学生活及他人的评价;吴谢宇弑母过程及之后的逃亡生活等等;吴谢宇庭审陈述分析(采访吴谢宇的同学、邻居、亲戚、父母的朋友等)。

2.法律层面:以“吴谢宇弑母”作为切入点,从法律角度分析是否应该对吴谢宇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阐述精神病司法鉴定的启动标准(采访律师等)。

3.观点层面:吴谢宇事件背后的人生价值、家庭教养、大学生活适应、社会交往等社会问题。

4.媒体伦理层面:《南方周末》与《三联生活周刊》深度报道的问题、新闻伦理和多元角度。

重大刑事案件如何采访报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此深度训练营采访了澎湃新闻的王选辉记者,他跟踪报道了吴谢宇弑母案的多个阶段,发表了多篇相关报道。根据采访,我们整理出关于此次刑事案件采写的方法论。

1.新闻角度和选题落点

深度营:这个事件贯穿了那么多年,您也转到了不同的单位,为什么会一直关注并报道这件事?

王选辉:这件事情被整个社会所关注,有两个很重要的标签:第一个是北大在校的学子作案,这个是极其少见的。第二个就是弑母这个情节是挑战人类情感的。作为媒体记者肯定要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及时把这件事情来龙去脉和每一个进展都给讲清楚。

我自己是福建人,16年之后从北京回到福建工作,从地域上也离这个案子会更近,所以每一次开庭,其他同行都是出差跑过来,我打个车就可以到了。作为一个在福州长期生活的人,福州一中在福州的家长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吴谢宇作为福州一中的学生,然后考上了北京大学——他的教育路径应该是绝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走的这样一条路,但最终却以这样一个非常骇人听闻的家庭悲剧收尾。作为一个家长,我也特别想了解,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个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系列过程当中有没有我们值得去思考和总结的地方,这可能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原因。

深度营:您在报道的不同阶段,关注的问题和报道的选题落点会有什么变化吗?

王选辉:现在来复盘的话,媒体的报道基本是根据案情的发展来展开的。

第一个阶段从2015年7月10日开始,吴谢宇把他的母亲给杀害,将母亲的尸体包裹在家里,隐瞒了各种信息去骗取亲友的存款。这半年多的时间,实际上外界是不知道这件事情的,那更谈不上说媒体去报道。

第二个阶段从16年2月6日开始,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的尸体在宿舍被发现,有了通缉令,外界知道了这样一个案件,吴谢宇进入了一个逃亡的阶段。媒体从这个时候开始报道,关注的重点是吴谢宇当时是怎么去作案的,怎么去杀害的,怎么去隐瞒和欺骗亲友的。

第三个阶段就是吴谢宇一直在逃亡,直到19年4月20日,吴谢宇在重庆机场被捕了。因为他已经三年没有出现了,这个时候我们所报道的选题的落点就是寻找吴谢宇在重庆、四川逃亡期间的经历,包括去了他曾经隐匿的一些酒吧等等。

那第四个阶段总结来说就是吴谢宇受审的一些情况,包括被关押的情况、案件一审、吴谢宇第一次面对社会公众、不服上诉、二审开庭、二审宣判等。

2021年8月26日,吴谢宇一审宣判时,王选辉在福州中院外直播庭审情况 图片来源/王选辉

2.采访与写作

深度营:您刚才总结了这个案子和报道相应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那相应地,您会觉得哪个或者哪些采访对象在整个报道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吗?您是怎么找到并且说服他们接受采访的?

王选辉:这个案子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吴谢宇一家三口,也就是对这个事件了解最多信息的三个人都是无法采访到的。因为吴谢宇本人起初逃亡、后面被捕了,没办法到看守所去找到他,所以他是肯定采访不到的。他的母亲被杀害了,他的父亲在他16岁的时候就肝癌过世了。

所以我们当时采访的重点,就是和吴谢宇一家比较接近的亲友。这些亲友了解这个家庭,了解吴谢宇父母亲和吴谢宇的成长经历,他们是这个家庭一路的见证人。

另外,他们还是这个案件的涉案人,因为吴谢宇杀害他母亲之后的半年多时间,他其实模拟了很多的角色骗取了他亲友共计140多万,所以他们也是这个诈骗案件当中的受害者。这中间,比如说吴谢宇拿着他母亲的手机,怎么跟亲友们沟通对话,很多信息都在他们手中,并且有很清楚的物证,比如聊天记录、各方面的转账记录等等。

我们的采访原则就是遵循“先现场后拓展”。我是先到案发现场附近去收集可以采访到的一些信息,比如说到学校附近采访邻居、学校老师;到他父亲吴志坚的老家找到一些边缘的亲友;再通过网络检索的信息,采访吴谢宇的高中、大学的同学和老师。

收集到这些信息之后,然后再判断还有没有拓展的空间。我们知道了吴谢宇父亲毕业于福州大学,那当时也联系了福州大学的校友会,看看能不能了解他父亲生前的一些和他们家庭有关联的好友以及了解吴谢宇父亲大学期间的一些情况。我们还了解到吴谢宇的父亲吴志坚生前所在的单位是一家国企单位,也专门跑到那边去联系他生前的一些同事,希望得到一些对他和他的家庭的评价,跟他们家庭互动的情况等等。

吴谢宇父亲老家 图片来源/于亚妮

深度营: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会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采访对象?

王选辉:采访失败的采访对象其实有很多,比如吴谢宇的舅舅,也就是被害人谢天琴的哥哥,我们也主动接触了,但是他还是不愿意接受采访,但我们也表示理解。

采访成功的有一个例子,比如说吴谢宇的一个叔公。实际上吴谢宇在读大班到二年级时,中午的时间都在他们家吃饭,和这个家庭联络比较多。我们也了解到,吴谢宇考上北大之后,吴谢宇一家与叔公家也有一些沟通,这也可以呈现出吴谢宇父亲死亡前后他的变化。

联系上这位叔公花了比较久的时间。因为我们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不知道他的住处。我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花了两天时间才找到他的住处。找到他以后,我们向他表达说,我们也感到很遗憾,但现在外界有很多不实的传言,对他们家族、对他们家庭都带来了一些伤害。我们希望能了解一些更准确的信息,客观呈现这个家庭所经历的遭遇和故事,后面他们就同意接受了采访,也跟我们讲了挺多信息。

深度营:报道整个案件的过程中肯定需要整理大量的写作素材,您在不同阶段展开报道的时候,具体的思路是怎么确定的?您会怎么筛选和使用素材?

王选辉:在采访之前,你就要判断你要写一篇怎样的文章,根据获得的素材情况再来确定稿件的结构。像这个案件,我们判断:吴谢宇一家三口都无法采访,外界都在讨论吴谢宇弑母的动机,但这个动机只有吴谢宇本人知道,外界只能猜测或者是怎么去接近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后面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要从吴谢宇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分了吴家和谢家两条线去采访,希望通过更多的外围采访试图接近事实的真相。

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后我们又有了新的判断:吴谢宇的父亲的死亡可能在这件事情上影响挺大的,所以我们专门就吴谢宇父亲的死亡又进行了一些拓展——你在采访过程当中会发现,哪一些事件或哪一些因素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一件事情的促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那哪一种因素扮演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呢?这个是在采访当中我们去了解的,了解之后才能进行稿件结构的确定。

3.刑事案件报道的新闻伦理与事实核查问题

深度营:在您长时间的写作报道过程中,您觉得采写这样一种刑事案件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王选辉:采访刑事案件最难的地方就是,我觉得其实我们写的很多东西,我们采了很多东西,花了很多时间去写,但是可能我们离事实的真相还是很远很远。这也是我比较困惑的一点。这种刑事案件,在侦查阶段我们是很难看到案件材料的,媒体只能是尽量尝试靠近事实。

深度营:您认为在报道中该如何尽量靠近事实,避免出现大的偏差呢?

王选辉:这确实是一个难点。那怎么去处理呢?如果是法治记者,我个人的建议是多去参加庭审。参加庭审旁听会对整个事件的完整度有更清晰的认知。庭审过程中会有质证(质证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的过程,通过双方激烈的讨论之后会产生共识,也会存在有争议的地方。报道中既呈现共识,也针对争议将双方的观点呈现,这样会更接近真相一些。

另外像吴谢宇这样的案件,可以更靠近亲属和律师一些,他们能够接触到案件的一手资料。即便后续并不能全部展现在报道当中,但是我们也会对案件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写稿件心里也会更有底。

深度营:在吴谢宇案件的报道中,一些媒体发布的文章也引发了争议。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争议?

王选辉:这些争议主要是涉及新闻伦理的问题。我自己并不是学新闻的,在我从业十年的经历当中,我感受到新闻伦理的标准也是比较模糊的。大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真实性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认知,但对于案件中很多的伦理并没有那么清晰。从媒体的角度来讲,会更多去考虑如何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来提供给公众。

关于如何选择新闻素材,也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个人是想提供给公众更多的信息量。在写《曾写五万字亲笔信寄亲友求“活路”,“吴谢宇弑母案”有新进展》时,编辑部内部也在讨论是否能够披露信件,也考虑信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在一审结束后,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进行呈现。为了避免单一信源,我们也增加了一审判决对他的认定。之后我们也追踪了几个专家对他的不同评判,也是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增量。至于如何评论,可以交给社会公众。

我比较认同方可成老师的评论,他说“新闻报道的意义不在于完全还原出事件真相,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环境。”对于新闻报道,每个人都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我们能做就是提供更多的信息材料让大家判断和讨论。

深度营:您是如何判断案件中哪些细节需要披露,以及披露到什么程度呢?

王选辉:首先,我觉得媒体对于犯罪细节和破案细节的呈现必须是要有限度的,比如未成年人的隐私,还有暴力等令人不适情节。另外,我们要考量报道过度的细节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甚至引发模仿效应。还要在衡量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对未成年人、受害人以及证人进行一些保护。

深度营:您在报道中如何核实采访对象提供细节的真实性呢,比如吴谢宇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王选辉:对于信息的处理,我个人首先会看对方是怎样的受访对象,比如他是否靠近核心事实。如果他就是现场的第一见证人,那这种信源是更可靠的。如果只是信息的“二传手”,这样的可靠性就会弱很多,就需要其他的独立性源进行佐证。对于比较模棱两可的信息,要么就核实清楚,要么就舍去。

从证据的来说,一般物证的证明力是远高于证言的。只要条件允许,我一般都会让受害者方面提供一定的物证。至于吴谢宇成长的细节那是通过更多的亲友来进行核查来交叉验证。


1.采写刑事案件稿件时,可以从罪犯生平、作案细节、审判动态等方面切入,根据采访情况寻找选题的落点。

2.刑事案件选题的采访对象可以从核心当事人、外围信源、检察院和法官等方面进行切分,按照“先现场后拓展”的原则进行采访。

3.刑事案件选题采写时,需要注意事实核查,尽可能得到物证,或通过其他信源进行交叉验证。无法确认的信息应该舍去。

4.在刑事案件报道中,对于犯罪细节和破案细节的呈现必须要有限度,需要保护未成年人、受害者和证人,同时对于暴力等令人不适的情节也要视情况披露。

5.报道需要注意信源的平衡,更多地去考虑如何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来提供给公众。“新闻报道的意义不在于完全还原出事件真相,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环境。”


-END-

作者 | 梁  栋 郑钰纯 温泓烨 吴浩旖 郝子薇

编辑 | 肖文玥

值班编辑 | 贾晨溪

运营总监 | 温泓烨 梁    栋 推荐阅读 
[1]十三期招募|营员档案揭秘(2024年元旦版) 
[2]十三期招募|“营”“面”遇见你的故事!
‍[3]实习推荐 |「冷杉RECORD」招聘运营及内容实习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